考研云平台

2024年北华大学050104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当代文学(加试)》考研复试精品资料

admin 2024-03-10 02:44:48 考研复试 12 ℃ 考研云平台
考研云平台

2024年北华大学050104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当代文学(加试)》考研复试精品资料

【电子书】2024年北华大学中国当代文学(加试)考研复试精品资料

说明:本套考研复试资料由本机构多位高分研究生潜心整理编写,2024年考研复试首选资料。

一、2024年北华大学中国当代文学史(加试)考研复试资料

1.《中国当代文学史》考研复试相关资料

(1)《中国当代文学史》[笔记+提纲]

①《中国当代文学史》考研复试笔记。

说明:本书重点复习笔记,条理清晰,重难点突出,提高复试复习效率,考研复试重要资料。

②《中国当代文学史》复试复习提纲。

说明:该科目复习重难点提纲,提炼出重难点,有的放矢,提高复试复习针对性。

(1)《中国当代文学史》考研复试核心题库(含答案)

①北华大学中国当代文学史史(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之名词解释精编。

②北华大学中国当代文学史史(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之简答题精编。③北华大学中国当代文学史史(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之论述题精编。说明:本题库涵盖了该复试科目常考题型及重点题型,根据复试考试要求进行了分类整理汇编并给出了详

细答案解析,针对性强,是考研复试重要资料。

(2)《中国当代文学史》考研复试模拟题[仿真+预测+冲刺]

①2024年北华大学中国当代文学史史(加试)考研复试五套仿真模拟题。

说明:严格按照本科目最新复试题型和难度出题,共五套全仿真模拟试题含答案解析,复试重要资料。②2024年北华大学中国当代文学史史(加试)考研复试终极预测五套题及详细答案解析。

说明:复试复习效果检测使用。共五套核心题库,均含有详细答案解析,考研复试复习重要资料。③2024年北华大学中国当代文学史史(加试)考研复试冲刺狂背五套题及详细答案解析。

说明:考研复试冲刺预测。共五套冲刺预测试题,均有详细答案解析,最后冲刺重要资料。

二、复试资料全国统一零售价

2.本套考研复试资料包含以上一、二部分(不含教材),全国统一零售价:[¥]

特别说明:

①本套复试资料由本机构编写组按照考研复试大纲、复试真题(回忆)、指定参考书等公开信息整理收集编写,仅供考研复试复习参考,与目标学校及研究生院官方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②复试资料中若含有真题及课件为免费赠送,仅供参考,版权归属学校及制作老师,在此对版权所有者表示感谢,如有异议及不妥,请联系我们,我们将无条件立即处理!资料若有更新,免费赠送电子版。

三、2024年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指定/推荐参考书目(资料不包括教材)

3.北华大学中国当代文学史(加试)考研复试参考书

《中国当代文学史》王庆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四、本套考研资料适用院系

文学院

版权声明

编写组依法对本书享有专有著作权,同时我们尊重知识产权,对本电子书部分内容参考和引用的市面上已出版或发行图书及来自互联网等资料的文字、图片、表格数据等资料,均要求注明作者和来源。但由于各种原因,如资料引用时未能联系上作者或者无法确认内容来源等,因而有部分未注明作者或来源,在此对原作者或权利人表示感谢。若使用过程中对本书有任何异议请直接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与您沟通处理。

因编撰此电子书属于首次,加之作者水平和时间所限,书中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恳切希望广大考生读者批评指正。

目录

封面............................................1

目录............................................4

2024年北华大学中国当代文学复试备考信息........................7

北华大学中国当代文学考研复试参考书目..........................7

北华大学中国当代文学考研复试招生适用院系/专业.....................7

2024年北华大学中国当代文学(加试)考研复试核心笔记..................8

《中国当代文学史》考研复试核心笔记............................8

上卷第1章文学概况和理论批评............................8

考研提纲及考试要求..................................8

考研核心笔记.....................................8

上卷第2章小说(上)................................12

考研提纲及考试要求..................................12

考研核心笔记.....................................12

上卷第3章小说(下)................................20

考研提纲及考试要求..................................20

考研核心笔记.....................................20

上卷第4章诗歌...................................33

考研提纲及考试要求..................................33

考研核心笔记.....................................33

上卷第5章散文...................................53

考研提纲及考试要求..................................53

考研核心笔记.....................................53

上卷第6章话剧...................................67

考研提纲及考试要求..................................67

考研核心笔记.....................................67

上卷第7章“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文学.........................79

考研提纲及考试要求..................................79

考研核心笔记.....................................79

下卷第1章文学概况和理论批评............................92

考研提纲及考试要求..................................92

考研核心笔记.....................................92

下卷第2章小说(上)................................106

考研提纲及考试要求..................................106

考研核心笔记.....................................106

下卷第3章小说(下)................................122

考研提纲及考试要求..................................122

考研核心笔记......................................122

下卷第4章诗歌....................................139

考研提纲及考试要求...................................139

考研核心笔记......................................139

下卷第5章散文....................................171

考研提纲及考试要求...................................171

考研核心笔记......................................171

下卷第6章报告文学..................................185

考研提纲及考试要求...................................185

考研核心笔记......................................185

下卷第7章话剧....................................193

考研提纲及考试要求...................................193

考研核心笔记......................................193

2024年北华大学中国当代文学(加试)考研复试复习提纲...................200

《中国当代文学史》考研复习提纲..............................200

2024年北华大学中国当代文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203

《中国当代文学史》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之名词解释精编.....................203

《中国当代文学史》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之简答题精编.......................211

《中国当代文学史》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之论述题精编.......................216

2024年北华大学中国当代文学考研复试题库[仿真+预测+冲刺]...............223

北华大学中国当代文学史史(加试)考研复试五套仿真模拟题..................223

2024年中国当代文学史复试五套仿真模拟题及详细答案解析(一).............223

2024年中国当代文学史复试五套仿真模拟题及详细答案解析(二).............226

2024年中国当代文学史复试五套仿真模拟题及详细答案解析(三).............229

2024年中国当代文学史复试五套仿真模拟题及详细答案解析(四).............232

2024年中国当代文学史复试五套仿真模拟题及详细答案解析(五).............235

北华大学中国当代文学史史(加试)考研复试终极预测五套题..................238

2024年中国当代文学史复试终极预测五套题及详细答案解析(一).............238

2024年中国当代文学史复试终极预测五套题及详细答案解析(二).............241

2024年中国当代文学史复试终极预测五套题及详细答案解析(三).............245

2024年中国当代文学史复试终极预测五套题及详细答案解析(四).............248

2024年中国当代文学史复试终极预测五套题及详细答案解析(五).............251

北华大学中国当代文学史史(加试)考研复试冲刺狂背五套题..................254

2024年中国当代文学史复试冲刺狂背五套题及详细答案解析(一).............254

2024年中国当代文学史复试冲刺狂背五套题及详细答案解析(二).............257

2024年中国当代文学史复试冲刺狂背五套题及详细答案解析(三).............260

2024年中国当代文学史复试冲刺狂背五套题及详细答案解析(四).............263

2024年中国当代文学史复试冲刺狂背五套题及详细答案解析(五).............267

2024年北华大学中国当代文学复试备考信息

北华大学中国当代文学考研复试参考书目

《中国当代文学史》王庆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北华大学中国当代文学考研复试招生适用院系/专业

文学院

2024年北华大学中国当代文学(加试)考研复试核心笔记

《中国当代文学史》考研复试核心笔记

上卷第1章文学概况和理论批评

考研提纲及考试要求

考点:第一次文代会的召开和文学新体制的建立

考点:由政治运动和文艺批判造成的周期性震荡

考点:理论批评的论争和文学创作的一体化走向

考研核心笔记

【核心笔记】第一次文代会的召开和文学新体制的建立

新中国文学作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组成部分,呈现出思想方面高度的统一性(以毛泽东文艺思想为指导)、队伍方面高度的组织性(作家由自由职业者转变为中国作家协会及下属各级作协或各种文化机构的干部)、艺术方面高度的规范性(以革命现实主义为艺术规范)的特点,这也就决定了新中国文学朝着一体化方向发展的主导趋势。这一切开始于1949年7月在北平召开的第一次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以下简称“第一次文代会”)。

第一次文代会“主要的目的”是“共同确定今后全国文艺工作的方针与任务,成立一个新的全国性的组织”。这是将“五四“以来分散的作家个人自由写作纳入国家体制的一个重要举措,也是新中国文学有别于“现代文学”的重要区分。为了实现这一转变,第一次文代会明确提出,新中国文艺的首要任务和长期工作就是要把来自各方面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统一到毛泽东文艺方向上来。

第一次文代会对新中国文学的未来走向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它以解放区文艺为新中国文学的蓝本,继承和发展了在《讲话》精神指导下解放区文艺工作的原则规范乃至某些具体做法。

不论是根据既有的原则规范,还是酝酿中的体制架构,其价值导向是非常鲜明的,这突出地体现在第一次文代会上周扬和茅盾的主题报告中,两相比较就已清楚地表明新中国文学和新的文学体制将倡导什么、反对什么、接纳什么和排斥什么。

第一次文代会以鲜明的选择性和倾向性凸显出新中国文学对“革命文学”、左翼文学和解放区文学的继承性关系,尤其是提出文艺同工农大众的紧密结合、文艺同政治的紧密结合等要求,从而构成了20世纪中国文学中革命文学的完整谱系,体现了新中国文学同五四新文学的连续性。但同时第一次文代会又在诸多方面表现出新中国文学同五四新文学的断裂或裂隙。

第一次文代会“有重大意义的收获”之一也就是“建立了全国文学艺术界的统一机构”——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以及下属文学艺术各专业工作者协会。这是把作家连同其创作活动纳入国家行政体制和党的思想体制的重要举措。全国文联及其下属协会承担有多项职能,但从根本上说,是为了确保党和国家对文艺事业实行统一领导和有效控制,这是一个以文学团体机关化和作家身份干部化为显著特征的组织形态。

第一次文代会后,《文艺报》和《人民文学》相继复刊和创刊,作为全国文联和全国文协的“机关刊物”,它们分别侧重于文艺理论批评和文学艺术创作,但彰显“机关刊物”特色的则是对文艺方针政策的积极阐释和对文艺思想倾向的高度关注。毛泽东专门为《人民文学》创刊号题词“希望有更多好作品出世”,也表明了该刊身居国家最高综合性文学期刊的特殊地位。因此这两家刊物不仅成为文情上传下达的主要媒体,而且成为文坛“动向”的风向标。“机关”的等级也随之流布于文艺期刊,各级文联或作协主管的“机关刊物”逐渐挤压和取代了以往的同人刊物,成为新中国文学作品发表的主要园地和传播的主要管道,新中国的主流文学就是在各级“机关刊物”的辖制下逐渐形成的。

【核心笔记】由政治运动和文艺批判造成的周期性震荡

第一次文代会后,文学界的氛围是兴奋而迷惘的:作家们一方面为文学跨进了新的时代、承担起新的使命、提升到了更高的地位而骄傲,另一方面也因面对诸多变化感到不适应并产生疑惑。

新中国成立的最初几年(1950-1955),文艺界是在持续不断的批判运动中度过的,其中波及最广,在当时被认为“意义深远”的,主要是1951年开展的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1954年开展的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及胡适“唯心论”的批判、1953—1955年持续开展的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这三次批判运动后来通常合称为“三大批判”。

在新中国文学的周期性震荡中起落最大的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文艺界反右派斗争和60年代前期的文艺反修斗争,后者还直接成为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的前奏。

20世纪60年代开展的文艺大批判由两个相关部分组成,一是从批判周谷城的“时代精神汇合论”入手,扩展到对一系列“资产阶级、修正主义文艺观点”的批判;二是以《刘志丹》一案为发端,波及对所谓“毒草”作品的批判,而这两部分的批判又被康生、江中青有意引导到对20世纪30年代左翼文艺运动的全面批判和全盘否定,以便整倒新中国国文艺领导人,由他们推行更为激进的文艺路线。因此,在文艺观点方面,

重点的批判击对象是当时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兼中国作协副主席邵荃麟提出的“现实主义深化”论和代“写中间人物”的主张;在文艺作品方面,批判的目标直接指向20世纪30年代左翼文艺工作者在新中国创作的作品。

毛泽东支持江青一伙从思想到组织上对左翼6文艺和新中国文艺的彻底否定,意味着中国当代文学在历经数次周期性震荡后朝着愈益激进的方向发展,自第一次文代会开始启动的文学一体化进程,到了“文革”时期,终于恶性膨胀为文化专制主义的极端形式,这又是当年积极推行政治运动和文艺批判的诸多新中国文艺领导人所始料不及的。

【核心笔记】理论批评的论争和文学创作的一体化走向

在新中国文学中,文艺理论批评为推进文学一体化一直发挥着强有力的作用,这是因为理论批评被赋予了特殊的功能和意义,毛泽东在《讲话》中曾指出,“文艺界的主要的斗争方法之一,是文艺批评”。这个说法凸显了在革命文学的场域中文学批评的主要功能,也就是将文艺批评等同于对“错误思想”的“斗争方法”。

在新中国文学的初创期,文学一体化的首要任务是要把文艺界芜杂的思想统一到毛泽东文艺思想的轨道上来,因此当时的文艺领导人如周扬、茅盾、冯雪峰、何其芳、邵荃麟、林默涵等人发表过大量这方面的文章和讲话,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讲话》所提出的理论原则进一步系统化和具体化。

还是在第一次文代会上,周扬在报告中就明确提出“必须确立人民文艺的新的美学的标准”。这就把新中国文学从思想一体化、组织一体化推向了审美一体化,这个“新的美学的标准“就是革命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在中国新文学的发展中有很深的根基,但是自从20世纪20年代茅盾等人提出“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引进了西方的现实主义理论以来,现实主义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经历了一次重大的转变,这就是:从一种创作方法、写作风格、文学流派,演变为关于整个文学艺术的世界观、认识论与方法论,即革命现实主义。在新中国文学中,革命现实主义经历过“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两结合”、“三突出”三种主要的理论表述,在各种阐述中,革命现实主义皆因其“最正确”、“最科学”而被“定于一尊”,成为新中国主导的文学创作潮流和基本的理论批评方法,构成了一套严整的艺术规范体系。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至尊地位一经确立,立即就表现出它排斥性的一面,首当其冲的是对“旧现实主义”即批判现实主义或自然主义的排斥。根据当时文艺领导人和批评家们的论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在以下几个方面同旧现实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首先,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在“无产阶级宇宙观”指导下的创作,是世界观与创作方法的高度统一,这就从根本上克服了在资产阶级现实主义作家那里世界观与创作方法相矛盾的情况。其次,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要求作家“善于觉察出生活发展的方向和新事物的萌芽、善于从革命发展中去表现生活”;“必须要把今天看来还不是普遍存在,然而明天必将普遍存在的事物,加以表现”,因此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动态的”、“发展的”现实主义,而旧现实主义则被认为是“静态的”、“静止的”现实主义。其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要求表现社会主义精神,塑造出具有社会主义精神的新人作为全

体人民的楷模,使作品起到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作用;至于旧现实主义则被认为是表现“旧人”的,是看不到出路的和悲观绝望的。从这些区分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所强调的观念性、教谕性和理想性,并且为规范文学创作的题材、主题、人物、风格等提供了理论依据。

1956年在贯彻“双百方针”的那个短暂的活跃期,对于“洋教条”的清理也在向纵深展开,其中包括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经典定义的批评。

秦兆阳等人的异见尽管被反右派斗争的浪潮压制了,但是却也促使周扬等文艺领导人寻找新的口号和理论阐释方式以替代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这就是稍后提出的“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以下简称“两结合”)。

倡导“两结合”的现实依据一是“大跃进”,二是“新民歌运动”。

在这种形势下对“两结合”的倡导,同以往作家、批评家关于“两结合”论述的最大区别在于:首先是基于“时代要求”自上而下地提出来的,而不是从创作实践中总结归纳出来的;其次,由于当时人们的主观精神膨胀,所以特别强调的是所谓的浪漫主义,从而有贬抑现实主义的倾向;最后,它是作为所谓的“共产主义的文学艺术”的创作方法而提出来的,而不是着眼于一般的文学艺术创作。由此可见,“两结合“的提出,_开始就被置于十分脆弱和虚幻的现实基础上。

对“两结合”的倡导,尤其是对浪漫主义的强调,给新中国文学进一步增添了英雄主义、理想主义和乐观主义色彩,想象、夸张、意象营造和语言修辞等艺术手法也愈见丰富;从文学的总体风格来说,倡导“两结合”以来的文学,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质朴、平实、清新向庄重、华美、宏阔转变,这尤其表现在20世纪60年代的长篇小说、诗歌和散文创作中,其强烈的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成就了新中国文学的典型风格。

但是,在廓大艺术境界的同时,其他的艺术流派和艺术方法则倍加受到“两结合”的挤压和排斥。受到贬抑的首先就是现实主义,许多批评家都以为,“没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就流于鼠目寸光的自然主义”、“照相式的自然主义”,是“'爬行的'现实主义”。出于这样的认识,坚持质朴的现实主义写作路线的赵树理在提出“两结合”以后就再也不曾“风光”过。同样受到排斥的是抒发个人情怀和独特感受的真正的浪漫精神。

关于人情、人性和人道主义问题的论争,也是在贯彻“双百方针”时期提出来的,这是自毛泽东在《讲话》中批判人性论以来第一次得到正面的伸张。

这场论争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两个问题上:一是是否存在着共通的人情、人性,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无产阶级革命是否应当接纳人道主义和人性论。限于当年的理论水平和思维方式,压倒性的观点是否定的;而且也正是由于巴人等人打破禁忌的正面伸张,更是反激起对人道主义、人性论一浪高过一浪的批判狂潮。

关于题材和人物塑造问题是在第一次文代会召开后始终争论不休的问题,究其原因乃在于抽象的“方向”、“原则”规定同具体的文学创作实践之间存在着深刻的矛盾。

在第一次文代会上,文学创作中的题材选择和人物塑造问题是被当做“文艺方向”和“理论原则”来谈论的,并形成了压倒性的观点。然而文代会刚刚结束,上海文艺界就有人提出了“以后除了写工农兵以外,是不是可以写知识分子、小资产阶级”的问题,并在《文汇报》上展开了长达月余的讨论,为新中国文学的题材和人物问题持续论争拉开了序幕。

关于题材的讨论有三次大的起落:新中国成立初期、20世纪50年代中期和60年代初文艺政策的调整时期。这三次争鸣始终贯穿着题材多样化与单一化的理论冲突。

其实在提出“双百方针”时中央领导人和《文艺报》都发表过重要言论,试图对题材单一化加以纠偏,但这些声音都被接踵而来的“反右派斗争”浪潮给淹没了。因此,在20世纪60年代初的文艺政策调整时期,题材问题再次成为讨论的焦点。

纵览关于人物塑造的“讨论”,这样一条轨迹是很清晰的:从新中国成立初期提出的创造“新的人物”,_步步狭隘地被规定为“工农兵”、“正面人物”、“英雄人物”、“理想人物”;而创造英雄人物也从文艺创作的“重要任务”、“主要任务”、“中心任务”,一步步提升到“根本任务”、“根本问题“的高度。

除了重大文艺批判和重要文艺理论问题展开的讨论之外,文学界内部对作家作品的评论也受制于“思想领导”和“思想斗争”的批评观念。

以文学评论的方式上纲上线挞伐作家作品的势头在新中国的文学进程中,几乎就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而且往往与政治运动相互呼应、推波助澜,例如在“反右”期间和“文革”前夕,文学评论对“毒草”的批

判几乎将新中国文学中有思想和艺术独创的作品摧残殆尽,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茅盾、何其芳等为《青春之歌人茹志鹃的小说所做的辩护尤其显得难能可贵,而真正代表着新中国文学评论最高水准的也是他们的小说和诗歌评论。但这些努力已经无法遏制新中国文学走向日趋狭窄和僵化的一体化轨道了。

2024年北华大学中国当代文学(加试)考研复试复习提纲

《中国当代文学史》考研复习提纲

2024年北华大学中国当代文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中国当代文学史》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之名词解释精编

1.大墙文学

【答案】指反映文化大革命中因遭受迫害而被关押在监狱的“大墙”之内的人们的遭遇的文学作品,在伤痕文学或伤痕小说中开辟了一个新的题材领域,是其中一个独特的类型。代表性作品是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类似的作品还有王亚平的短篇小说《神圣的使命》。

2.小诗体

【答案】是在周作人翻译的日本短歌、徘句和郑振铎翻译的泰戈尔《飞鸟集》影响下产生的。主要作者有冰心、宗白华、徐玉诺、何植三等人。小诗是一种即兴式的短诗,一般以三五行为一首,表现作者刹那间的感兴,寄寓人生哲理或美的情思。小诗的出现,一方面表现了诗人对诗歌形式的多方面的探索的努力,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捕捉自己内心世界微妙情感与感受的努力。小诗体在新诗的发展史上具有过渡的意义。

3.语丝社

【答案】得名于《语丝》周刊。《语丝》创刊于1924年11月,1930年3月停刊,语丝社随之消散。《语丝》主要撰稿人有孙伏园、周作人、鲁迅、林语堂等。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以散文创作为主的刊物,主要发表杂感、短评、小品等。语丝社作家的散文创作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语丝文体”,这种文体在思想内容上任意而谈,斥旧促新,在艺术上以文艺性短论和随笔为主要形式,泼辣幽默,讽刺强烈,文字中“富于俏皮的语言和讽刺的意味”,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要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极力加以排击,——但应该产生怎样的‘新’,却并无明白的表示,而一到觉得有些危机之际,也还是故意隐约其词”。以鲁迅为代表的尖锐泼辣的杂文和以周作人、林语堂代表的幽雅的小品形成了该社散文创作两大类,对散文发展有重要影响。

4.战国策派

【答案】(1)活动于抗战中期,因陈铨、林同济等创办的《战国策》而得名。主要成员有陈铨、林同济。(2)文艺上主张以“恐怖狂欢虔恪”为创作的“三道母题”。(3)代表作有陈铨的剧本《野玫瑰》,把国民党间谍作为民族英雄歌颂。(国民党支持的文学派别)

5.伤痕小说

【答案】产生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开山之作为刘心武的《班主任》,因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而得名,主题主要于展示“文革”给人民大众带来的精神与肉体创伤的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王亚平《神圣的使命》、丛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宗璞《我是谁》。张贤亮《邢老汉与狗的故事》;长篇小说:莫应丰的《将军吟》、古华的《芙蓉镇》、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

6.剧联

【答案】“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的简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进步戏剧家统一战线组织。1930年成立于上海。刘保罗、田汉、赵铭彝、于伶等曾担任党团书记。剧联成立后,起草并通过《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最近行动纲领》,除在上海设立总盟外,先后在北平、汉口等地设立了分盟和小组,使左翼戏剧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发展。在演剧方面,团结进步的戏剧工作者,组成50多个左翼剧团。其中上海就有艺术剧杜、南国社等。剧联领导的演剧活动,具有革命性、群众性和战斗性的特色。为了开展工人演剧活动,剧联成立了工人演出委员会,推动了工人剧运的发展。左翼戏剧运动为后来话剧向职业化、实用化过渡准备了条件。为中国无产阶级戏剧运动初步开拓了道路,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戏剧人才。1936年初,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自动宣告解散。

7.未名社

【答案】1925年成立,由鲁迅发起和领导。成员主要有韦素园、台静农等。这是一个着重于翻译和介绍外国文学,尤其是俄罗斯文学的团体,有专收翻译作品的《未名从刊》和专收创作的《未名新集》。台静农的小说集《地之子》是未名社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乡土文学的成功之作。

8.知青小说

【答案】指描写知青生活的小说作品。或描写知青生活的苦难,揭露文革非常历史岁月的黑暗,凭吊流逝的青春岁月;或表达“青春无悔”的理想情怀等等。代表作家有梁晓声、韩少功、张承志、史铁生、等,代表作品有《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等。

9.甲寅派

【答案】得名于《甲寅》杂志。1925年《甲寅》在北京复刊后,成为章士钊等宣传复古思想,反对白话文,为镇压进步学生运动制造舆论,维护反动军阀统治,抨击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经鲁迅为代表的新文化革命阵营的奋力批驳,甲寅派很快败下阵。至此,白话与文言之争以白话文的胜利而告终。

10.现代派与现代诗派

【答案】现代派得名于1932年出版的《现代》大型文学杂志,主要负责人为施蛰存、苏汶、戴望舒三人。《现代》发表各类作家的作品,包括左翼作家的作品。在《现代》上发表诗歌的人很多,一批诗人从思想到艺术有许多共同倾向,称之为“现代诗派”。现代诗派的首领是戴望舒,主要成员有徐迟、路易士、卞之琳、何其芳等。后又编《新诗》杂志,推进这股现代派诗潮。现代诗派的诗作表现了幻灭中的追寻、对现实的理性批判意识和孤独寂寞的心态,追求语言的自然质朴、形式的自由舒展,以新异的手法提升了诗歌的表现力。这股现代派诗潮,因后期新月诗派向现代派转化,而汇成一股不小的潮流。被人称之为新诗的黄金时代和成熟期。除现代派诗外,还有现代派小说,以施蛰存、穆时英为代表,创作了一批心理分析小说和新感觉主义小说,称之为心理分析派和新感觉派。

11.“三突出”创作原则

【答案】“三突出”是“文革”中被推崇为“无产阶级创作必须遵行”的创作原则。这一原则的规范性说法经姚文元修改定为:“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三突出”创作原则是新中国文艺极左倾向走向极致的产物。

12.莽原社

【答案】1925年成立,由鲁迅发起和领导。成员主要有高长虹、向培良,韦素园等,以创办《莽原》周刊和半月刊而得名。《莽原》提倡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向旧势力、旧文明发起攻击。

13.乡土文学

【答案】乡土文学的出现溯源于鲁迅的《故乡》。20年代,现代文坛上出现了一批比较接近农村的年轻作家,他们的创作较多受到鲁迅影响,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形成所谓“乡土文学”。代表作家有彭家煌、鲁彦、许杰、许钦文、王任叔、台静农等。乡土文学是在“为人生”文学主张的影响和发展下出现的,这些寓居于京沪大都市的游子,目击现代文明与宗法农村的差异,在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启迪下,带着对童年和故乡的回忆,用隐含着乡愁的笔触,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显示了鲜明的地方色彩,从总体上呈现出比较自觉而可贵的民族化的追求,开创了现代文学史上堪称一大创作潮流的风气。代表作有彭家煌《怂恿》,王任叔《疲惫者》,许钦文《疯妇》,台静农《地之子》等。

14.新剧

【答案】又称文明戏。是中国话剧运动的第一阶段。开始于1907年,留日学生曾孝谷、李叔同、欧阳予

倩等在欧美、日本话剧运动的影响下,组织话剧团体春柳社,改编演出《黑奴吁天录》等话剧。辛亥革命前后,新剧团体很多,演出以民族民主革命为内容的政治戏居多。辛亥革命后,新剧很繁荣,以演家庭伦理戏居多。“五四”前夕,新剧趋向衰落,其原因:一是新剧商品化,迎合小市民趣味,内容庸俗低下,二是新剧都是幕表戏,没有完整的剧本,只有分场的故事梗概,由演员上台随意发挥,艺术水平和演技很难提高。“五四”文学革命批判堕落的文明戏,一些戏剧家提出“爱美剧”口号,中国话剧运动由此进入第二个阶段。

15.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答案】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这一概念来源于苏联。1953年9月第二次全国文代会将其确定为我国文艺创作和批评的最高准则。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一是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地和具体地去描写现实;二是艺术描写地真实性;三是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

16.南国社

【答案】1923年成立于上海,领导人田汉,先是创办《南国》半月刊,发表了话剧创作《获虎之夜》等,后又办《南国特刊》、南国电影剧社、南国艺术学院。南国社开展话剧创作活动主要是在1928-1929年,全部公演田汉创作的剧本《古潭里的声音》《苏州夜话》《湖上的悲剧》《名优之死》《南归》等。南国社发展了“五四”时期的爱美剧,他们对黑暗现实的反抗往往带有伤感成分和浪漫色彩。它在中国话剧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重大作用。它的成员,以后不少成为中国戏剧、电影、音乐、美术等方面的骨干人才。

17.社会剖析小说

【答案】以茅盾为首的一类小说,其特点是:表现时代斗争的重大题材,在创作一开始就运用一定的社会科学思想对社会生活进行理性的分析,以开拓形象思维的深广度,在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性格尤其是塑造时代性格,在戏剧冲突强烈的情节中描述人物的性格成长史或凸出人物性格的一瞬。在左翼内部,跟随茅盾如此创作的,有沙汀、吴组缃等人。这种小说模式逐渐成为“左翼”文学公认的主流,因而影响深远。

18.中国诗歌会

【答案】左联领导下的群众性诗歌团体。1932年成立于上海,由穆木天、杨骚、任钧、蒲风等共同发起。主要刊物是《新诗歌》。中国诗歌会成立的目的,就是为了廓清新月派、现代派在诗坛造成的某些迷雾,推进和发展革命的诗歌运动。中国诗歌会在内容方面主张“捉住现实、歌唱新世界的意识”;形式方面则提倡“大众歌调”,就是要创作大众化的诗歌,使诗歌普及到群众当中去。中国诗歌会成立后,不仅注意诗歌创作,而且注意理论研究。他们探索诗歌大众化的途径,出版“歌谣专号”、“创作专号”加以实践。中国诗歌会对我国革命诗歌运动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19.论语派

【答案】论语派是30年代的一个散文流派。主要人物是林语堂。主要刊物有《论语》《人间世》《宇宙风》,以刊登小品文为主,提倡幽默、闲适、性灵。主张“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笔调”,采取与政治保持距离的自由主义立场。《论语》前期文章尚能触及时弊、幽默中含讽刺。1934年后,讽刺锋芒日益减弱,幽默也流于说笑话、寻开心。由此引发了左翼作家与其的论争。

20."雨巷诗人"

【答案】戴望舒早期诗歌"追求着音律的美",受法国魏尔伦等象征诗派的影响。《雨巷》一首,注重音乐,是其代表作。以传统诗词中的丁香为意象,表现一个现代青年的迷茫、烦愁。诗中那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是中心意象,她在期待的梦幻中出现、走近,旋又在"雨的衰曲"里消失。诗中ɑng韵的词反复出现,织就了一张音韵的网。诗人把那份忧郁浪漫化、诗化了,获得广泛好评(为新诗音节开了个新纪元),遂赢得"雨巷诗人"的美誉。

21.伤痕文学

【答案】“伤痕文学”是经历了文革十年浩劫后最先出现的文学现象。伤痕文学的内容主要是写社会伤痕和人们的心灵伤痕。十年动乱所造成的中国社会的悲剧,是一桩牵动亿万人心的巨大社会事件,不能不首先引起作家的深切关注;文革的切肤之痛,积郁十年的愤懑,人民所遭受的折磨和进行的痛苦挣扎,不能不要求文学优先表达。代表作有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伤痕文学意义在于对文革的整体否定,但作为刚刚摆脱文革僵死的创作模式的文学先声,伤痕文学也就十分明显的局限,那就是作品内涵不深,表现技法也比较幼稚。

22.孤岛文学

【答案】指抗战时期上海租界的文学,存在时间是从1937年11月上海沦陷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变日军侵入租界止。这时期的租界,四面都是日军侵占的沦陷区,仅租界内是日军势力未到而英法等国控制的地方,故称“孤岛”。文艺工作者利用租界这一特殊环境进行抗日文学活动,称“孤岛文学”。孤岛文学最有影响的,一是杂文,孤岛作家唐弢、柯灵、王任叔(巴人)等发表了很多紧密联系现实、爱憎分明的杂文,王任叔和阿英关于杂文曾发生颇有影响的“鲁迅风”的争论,后出版杂文刊物《鲁迅风》;二是戏剧活动特别活跃,于伶和《夜上海》《长夜行》等反映沦陷区人民生活和斗争的剧本,阿英的《碧血花》《海国英雄》等南明史剧,歌颂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

23.象征诗派

【答案】20年代中期,中国诗坛出现了以李金发为代表的早期象征诗派。象征主义最主要来源于法国,李金发是第一个把法国象征主义介绍到国内的诗人。他于1925出版了第一部诗集《微雨》,标志着象征诗派由理论倡导走向创作实践,为中国新诗艺术的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24.民族主义文学

【答案】是属于国民党的一个文学派别,主要成员有潘公展、王平陵、朱应鹏、范争波、黄震遐等。文艺主张鼓吹要建立“文艺的中心意识”,声称“文艺的最高意义,就是民族主义”。主要刊物《前锋周报》、《前锋月刊》。代表作是《民族主义文艺运动宣言》、黄震遐的小说《陇海线上》《黄人之血》。“民族主义文学”的中心意识“民族意识”,实质上是封建意识与法西斯思想的混合,以此否定阶级意识,抹煞阶级斗争。鲁迅、茅盾、瞿秋白等著文揭露其“屠夫文学”、“杀人放火文学”的实质及丑恶表现。

25.自由人和第三种人

【答案】1931年至1932年,“左联”与“自由人”“第三种人”展开论争。“自由人”指《文化评论》的胡秋原,“第三种人”指《现代》的苏汶。论争以文艺的阶级性、文艺性与政治的关系为中心。先是胡秋原发表《阿狗文艺论》,批判提示民族主义文学的法西斯主义实质,同时批评左翼文坛“将艺术堕落到一种政治的留声机”。以后,他又发表《勿侵略文艺》等文。“左联”的《文艺新闻》载文批评胡秋原,苏汶即发表文章声援胡秋原。鲁迅、瞿秋白、冯雪峰等分别发表《论第三种人》、《文艺的自由与文学家的不自由》、《关于“第三种文学”的倾向与理论》等文,与胡苏二人展开论争。他们批评了胡苏二人有着文艺脱离政治脱离阶级而自由的错误倾向,同时也检讨了“左联”机械论错误和左倾宗派主义错误,这是论争的重要收获。

26.太阳社

【答案】1928年1月在上海成立,主要成员有蒋光慈、钱杏屯阝(阿英)、洪灵非、孟超等,全都为共产党员。“这些《太阳》下的文学者,要求光明,要求新的人生,他们努力要创造出表现社会生活的新文艺。”同时创办《太阳月刊》,积极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左联成立时,该社自行解散。

27.寻根小说

【答案】对民族文化或传统文化与地方文化进行反思、审视与批判的小说,其目的主要在于发掘民族文化传统的活用资源,重铸民魂或民族精神,同时在全球化语境下参预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对话。所谓寻根,

2024年北华大学中国当代文学考研复试题库[仿真+预测+冲刺]

北华大学中国当代文学史史(加试)考研复试五套仿真模拟题

2024年中国当代文学史复试五套仿真模拟题及详细答案解析(一)

一、名词解释

1.“三红一创”

【答案】《红日》(吴强)、《红岩》(罗广斌、杨益言)、《红旗谱》(梁斌)、《创业史》(柳青)。

2.社会剖析小说

【答案】以茅盾为首的一类小说,其特点是:表现时代斗争的重大题材,在创作一开始就运用一定的社会科学思想对社会生活进行理性的分析,以开拓形象思维的深广度,在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性格尤其是塑造时代性格,在戏剧冲突强烈的情节中描述人物的性格成长史或凸出人物性格的一瞬。在左翼内部,跟随茅盾如此创作的,有沙汀、吴组缃等人。这种小说模式逐渐成为“左翼”文学公认的主流,因而影响深远。

3.大墙文学

【答案】指反映文化大革命中因遭受迫害而被关押在监狱的“大墙”之内的人们的遭遇的文学作品,在伤痕文学或伤痕小说中开辟了一个新的题材领域,是其中一个独特的类型。代表性作品是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类似的作品还有王亚平的短篇小说《神圣的使命》。

4.未名社

【答案】1925年成立,由鲁迅发起和领导。成员主要有韦素园、台静农等。这是一个着重于翻译和介绍外国文学,尤其是俄罗斯文学的团体,有专收翻译作品的《未名从刊》和专收创作的《未名新集》。台静农的小说集《地之子》是未名社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乡土文学的成功之作。

5.“好一记鞭子”

【答案】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着一些大城市的相继沦陷,以城市为中心的戏剧运动失去了原来的剧场和舞台。于是,一些进步的戏剧工作者组织流动演剧队,深入农村、前线和内地开展演剧活动,街头剧和活报剧以及广场剧等由此应运而生、广泛流行。“好一记鞭子”(《三江好》、《最后一计》和《放下你的鞭子》)是演出最广、影响最大的街头剧。

6.象征诗派

【答案】以李金发为代表的象征诗派出现于20年代中期,后期创作社的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也是象征主义诗歌的重要作者。象征派诗人多受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影响,其作品的特点是注重自我心灵的艺术表现,强调诗的意向暗示性功能和神秘性,追求所谓“观念联络的奇特”。①运用一种象征性的形象和意象来表现自己微妙复杂的内心世界,传达对外部世界敏锐的感觉和印象。②运用新奇的想象和比喻,表现微妙的情境。③依靠艺术形象的暗示来表达感觉和情调。④追求诗歌语言的省略和跳跃。李金发于1925年至1927年出版的《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是中国早期象征诗派的代表作,为中国新诗艺术的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象征派诗歌后来趋向成熟,取得较高成就的是在30年代戴望舒手中。

7.乡土文学

【答案】乡土文学的出现溯源于鲁迅的《故乡》。20年代,现代文坛上出现了一批比较接近农村的年

轻作家,他们的创作较多受到鲁迅影响,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形成所谓“乡土文学”。代表作家有彭家煌、鲁彦、许杰、许钦文、王任叔、台静农等。乡土文学是在“为人生”文学主张的影响和发展下出现的,这些寓居于京沪大都市的游子,目击现代文明与宗法农村的差异,在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启迪下,带着对童年和故乡的回忆,用隐含着乡愁的笔触,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显示了鲜明的地方色彩,从总体上呈现出比较自觉而可贵的民族化的追求,开创了现代文学史上堪称一大创作潮流的风气。代表作有彭家煌《怂恿》,王任叔《疲惫者》,许钦文《疯妇》,台静农《地之子》等。

8.九叶诗派

【答案】(中国新诗派)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主要成员有辛笛、穆旦、陈敬容、杜运燮等九人。主要刊物有《诗创造》《中国新诗》。它们强调反映现实与挖掘内心的统一,诗作视野开阔,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历史感和现实精神。在艺术上,他们自觉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派的结合,注重在诗歌里营造新颖奇特的意象和境界。他们承接了中国新诗现代主义的传统,为新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二、简答题

9.简析新写实小说的审美特征。

【答案】新写实小说的作者大多具有反英雄、反典型的意识,他们力图表现普通人物、下层人物的普遍卑微的生活,但拥有着原动的活泼的生命力。他们所表现的内容往往是普通人物都可能经历或遭遇的东西,柴米油盐酱醋茶、锅碗瓢盆、人情世故、喜怒哀乐、生老病死……都在新写实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新写实小说与以往的写实小说的最大的一个区别是作家审美态度的客观化,追求生活的原色魅力。新写实在叙事时多以非典型的、无必然联系的“生活流”的写作方式为主,让人物、事件、场景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自然而然的展现、于是,在新写实小说中,既无骇人听闻的事件,也无大义凛然的英雄,更无戏剧性的矛盾冲突,通常是用人物的心理体验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和折射现实的存在。作家尽量将自己的倾向性和价值取向隐藏,力图避免创作主体的思想情感对生活原相的过度干预。于是,新写实小说往往不存在一个贯穿于故事始终的中心情节,而多半是由一些散落的琐碎故事拼合而成的。

10.郭小川诗歌的艺术风格

【答案】(1)战士诗人,强烈的时代精神和充沛的革命激情。思想大于形象,议论多于描写。

(2)富有深邃哲理和浓郁的诗情画意。

(3)重视诗歌的形式:民歌体、格律体、自由体,是诗歌形式改造的探索者,善于运用“楼梯体”。

11.简析贾平凹“商州系列小说”的地域文化特征。

【答案】(1)描写作者心目中的商州,并作为情感的载体。(2)描绘地域化的生态环境,是贾平凹格外注重的。(3)以悠久而宏大的秦汉文化为背景,注重对地方文化特征的总体把握。(4)把地域化了的民俗风情当作文学的审视对象,当作文化总体构架的一部分来表现。

12.简析《双桅船》的主题意蕴。

【答案】诗歌把双桅船作为抒情的主体,借双桅船之口,描述了船与岸之间不断相聚又不断分离的特殊关系,歌颂了虽非朝夕相处,却依然心心相印的纯真的爱情。同时,也由船与岸的特殊关系出发推而广之,概括了世间许多事物中都存在的这种永远也无法改变的相互依存的天然联系。“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恰是对这种联系的高度概括。

13.简述《茶馆》的艺术特色。

【答案】(1)塑造各种鲜明的人物形象。虽然人物众多,但是个性鲜明,《茶馆》中的七十多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大都是三言两语勾勒出来的。

(2)在结构上,①独特的"卷轴式"平面结构。②用巧妙的衔接与穿插安排分散的人物。

(3)侧面透露法。特殊的戏剧冲突,用人物生活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小茶馆影射大时代。

(4)语言朴实凝练,具有浓郁的北京口味。①人物语言的个性化。老舍善于根据人物的身份和性格,选取符合他们心理的个性化语言。②语言的幽默风格。他把对黑暗社会的讽刺、批判与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联系起来,在微笑中蕴藏着严肃和悲哀,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幽默风格。③浓郁的北京地方色彩。

(5)批判讽刺与赞美同情相结合。

三、论述题

14.以《红高梁》为例,试述莫言小说对生活的独特感知方式。

【答案】(1)莫言以一种奇异而又新鲜的感觉重新认知我们民族的生命和文化心理。(2)交织着悲剧与反讽的复合美感。(3)把独特的感知方式熔铸在对自己民族进行审视的气魄上。(4)把幻象与现实糅合在一起,精确地表现出人物内心世界以及作者的主观世界奇特的心理过程。

15.结合具体作品,谈谈贾平凹的小说与故乡商州之间的关系。

【答案】(1)故土情结一直牵系着贾平凹,商州不仅是他的故乡,也是精神家园。(2)故乡的的人文景观和历史文化传统为贾平凹提供了写作资源。(3)贾平凹小说中的商洲是其心目中的商洲,也是情感的载体。(4)以悠久而宏大的秦汉文化为背景,对特定的文化岩层进行开凿。(5)对故土既有强烈的认同感,又有所超越,也受到限制。

16.结合十七年文学发展的实际,谈谈作家的转向问题。

【答案】由于政治过分干预了文学,作家不能发挥自己的个性,只能发出同一种声音。

2024年中国当代文学史复试五套仿真模拟题及详细答案解析(二)

一、名词解释

1.鸳鸯蝴蝶派

【答案】始于20C初,盛行于辛亥革命后,得名于清之狭邪小说《花月痕》中的诗句“卅六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因其内容多写才子佳人情爱,又因鸳蝴派刊物中以《礼拜六》影响最大,故又称“礼拜六派”。主要作家有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李涵秋、李定夷等。主要刊物有《礼拜六》《小说时报》《眉语》等。他们的文学主张,是把文学作为游戏、消遣的工具,以言情小说为骨干、情调和风格偏于世俗、媚俗的总体特征。代表作有徐枕亚的《玉梨魂》、李涵秋的《广陵潮》。这股文学思潮存在时间较长,到1949年才基本消失。这一流派的出现有社会和文学自身原因,在从古代小说到现代小说的过渡期间起过一定的承前启后作用。

2.文化散文

【答案】文化散文作为一股文学思潮形成并逐渐成熟于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期,是90年代“散文热”中最重要的表现领域。文化散文主要是指创作主体写作时采用一种文化视角,“以二十世纪人文科学和艺术哲学的最新成果为观察工具,避免先贤们的偏颇,文化批判鞭辟入里”,使散文写作“攀上了一个新的思想高度和深度”。代表作家及作品有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等,

3.《林家铺子》

【答案】这是茅盾写于32年的一个短篇小说它叙述的是"一二八"前后江南某镇林家杂货小店倒闭过程的故事。小说以林老板的挣扎与破产为情节主线,以林小姐的婚姻纠葛为副线,展示了当时的民族危机和经济恐慌,深刻地揭露和抨击了国民党反动派趁民族危难之时,大肆掠夺、敲诈和欺压小商人和穷苦贫民的罪行,挖掘了中下层人民悲惨命运的根源。

4.零余者

【答案】郁达夫小说用抒情的方式塑造出了真实感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这些抒情主人公大都是所谓“零余者”,即“五四”时期一部分歧路彷徨的知识青年,他们是遭受社会挤压而无力把握自己命运的小人物,是被压迫被损害的弱者。这些“零余者”同现实社会往往势不两立,宁愿穷困自我,也不愿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他们痛骂世道浇离,或以种种变态行为以示反抗。郁达夫的“零余者”形象,实际上是对自己精神困境的一种自述,并经过拷问自己来探索五四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

5.春柳社

【答案】1906年冬由中国留日学生组建于日本东京,因从事演剧活动而在中国早期话剧创始时期产生过重大影响。成员有李叔同、曾孝谷、欧阳予倩等。1907年正式公演《黑奴吁天录》。这是春柳社最有代表性的一次创作活动,演出在东京引起了轰动,其影响达于国内。辛亥革命后,春柳社员陆续归国。1912年初,陆镜若在上海邀集欧阳予倩等人成立了新剧同志会,正式从事职业演剧。它始终保持着春柳社的宗旨和传统作风,因此可算作“后期春柳”。

6.“三突出”

【答案】“三突出”是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7.民族主义文学

【答案】是属于国民党的一个文学派别,主要成员有潘公展、王平陵、朱应鹏、范争波、黄震遐等。文艺主张鼓吹要建立“文艺的中心意识”,声称“文艺的最高意义,就是民族主义”。主要刊物《前锋周报》、《前锋月刊》。代表作是《民族主义文艺运动宣言》、黄震遐的小说《陇海线上》《黄人之血》。

考研云平台

本文TAG:

网站分类
最近发表
标签列表
考研云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