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云平台

2024年宝鸡文理学院045102学科教学(思政)《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加试)》考研复试精品资料

admin 2024-03-09 18:00:02 考研复试 19 ℃ 考研云平台
考研云平台

2024年宝鸡文理学院045102学科教学(思政)《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加试)》考研复试精品资料

【笔试】2024年宝鸡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加试)考研复试精品资料

说明:本套考研复试资料由本机构多位高分研究生潜心整理编写,2024年考研复试推荐资料。

一、2024年宝鸡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加试)考研复试资料

1.《马克思主义哲学》考研复试相关资料

(1)《马克思主义哲学》[笔记+提纲]

①宝鸡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加试)之《马克思主义哲学》考研复试笔记。

说明:本书重点复习笔记,条理清晰,重难点突出,提高复试复习效率,考研复试推荐资料。

②宝鸡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加试)之《马克思主义哲学》复试复习提纲。说明:该科目复习重难点提纲,提炼出重难点,有的放矢,提高复试复习针对性。

2.《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考研相关资料

(1)《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笔记+提纲]

①2024年宝鸡文理学院610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之《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考研复习笔记。说明:本书重点复习笔记,条理清晰,重难点突出,提高复习效率,基础强化阶段首选资料。②2024年宝鸡文理学院610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之《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复习提纲。

说明:该科目复习重难点提纲,提炼出重难点,有的放矢,提高复习针对性。

3.(1)宝鸡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含答案)①2024年宝鸡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名词解释精编。②2024年宝鸡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简答题精编。③2024年宝鸡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论述题精编。

说明:本题库涵盖了该复试科目常考题型及重点题型,根据复试考试要求进行了分类整理汇编并给出了详细答案解析,针对性强,是考研复试推荐资料。

(2)宝鸡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加试)考研题库[仿真+强化+冲刺]①2024年宝鸡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加试)考研复试五套仿真模拟题。说明:严格按照本科目最新复试题型和难度出题,共五套全仿真模拟试题含答案解析,复试推荐。②2024年宝鸡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加试)考研复试终极预测五套题及详细答案解析。说明:复试复习效果检测使用。共五套核心题库,均含有详细答案解析,考研复试复习推荐。

③2024年宝鸡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加试)考研复试冲刺狂背五套题及详细答案解析。说明:考研复试冲刺预测。共五套冲刺预测试题,均有详细答案解析,最后冲刺推荐资料。

二、复试资料全国统一零售价

2.本套考研复试资料包含以上一、二部分(不含教材),全国统一零售价:[¥]

特别说明:

①本套复试资料由本机构编写组按照考研复试大纲、复试真题(回忆)、指定参考书等公开信息整理收集编写,仅供考研复试复习参考,与目标学校及研究生院官方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②复试资料中若含有真题及课件为免费赠送,仅供参考,版权归属学校及制作老师,在此对版权所有者表

示感谢,如有异议及不妥,请联系我们,我们将无条件立即处理!资料若有更新,免费赠送电子版。

三、2024年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指定/推荐参考书目(资料不包括教材)

3.宝鸡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加试)考研复试参考书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编写组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版)(马工程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0年;

②《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编写组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第二版)(马工程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0年。

四、本套考研资料适用院系

政法学院

版权声明

编写组依法对本书享有专有著作权,同时我们尊重知识产权,对本电子书部分内容参考和引用的市面上已出版或发行图书及来自互联网等资料的文字、图片、表格数据等资料,均要求注明作者和来源。但由于各种原因,如资料引用时未能联系上作者或者无法确认内容来源等,因而有部分未注明作者或来源,在此对原作者或权利人表示感谢。若使用过程中对本书有任何异议请直接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与您沟通处理。

因编撰此电子书属于首次,加之作者水平和时间所限,书中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恳切希望广大考生读者批评指正。

目录

封面...........................................1

目录...........................................4

2024年宝鸡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加试)复试备考信息..............8

宝鸡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加试)考研复试参考书目................8

宝鸡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加试)考研复试招生适用院系..............8

2024年宝鸡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加试)考研复试核心笔记............9

《马克思主义哲学》考研复试核心笔记...........................9

第1章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9

考研提纲及考试要求.................................9

考研核心笔记....................................9

第2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与发展..........................17

考研提纲及考试要求.................................17

考研核心笔记....................................17

第3章世界的物质性.................................22

考研提纲及考试要求.................................22

考研核心笔记....................................22

第4章实践与世界..................................26

考研提纲及考试要求.................................26

考研核心笔记....................................26

第5章世界的联系与发展...............................32

考研提纲及考试要求.................................32

考研核心笔记....................................32

第6章联系与发展的基本规律.............................40

考研提纲及考试要求.................................40

考研核心笔记....................................40

第7章社会历史运动的规律性.............................45

考研提纲及考试要求.................................45

考研核心笔记....................................45

第8章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其规律...........................50

考研提纲及考试要求.................................50

考研核心笔记....................................50

第9章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55

考研提纲及考试要求.................................55

考研核心笔记....................................55

第10章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60

考研提纲及考试要求.................................60

考研核心笔记....................................60

第11章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64

考研提纲及考试要求.................................64

考研核心笔记....................................64

第12章认识活动及其规律..............................70

考研提纲及考试要求.................................70

考研核心笔记....................................70

第13章真理及其检验标准..............................74

考研提纲及考试要求.................................74

考研核心笔记....................................74

第14章价值与价值观................................79

考研提纲及考试要求.................................79

考研核心笔记....................................79

第15章人类解放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83

考研提纲及考试要求.................................83

考研核心笔记....................................83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考研复试核心笔记..........................86

第1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和哲学的革命.......................86

考研提纲及考试要求.................................86

考研核心笔记....................................86

第2章马克思、恩格斯对欧洲革命经验的哲学分析与总结.................92

考研提纲及考试要求.................................92

考研核心笔记....................................92

第3章政治经济学批判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98

考研提纲及考试要求.................................98

考研核心笔记....................................98

第4章马克思、恩格斯对古代社会和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105

考研提纲及考试要求.................................105

考研核心笔记....................................105

第5章19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丰富和发展..........109

考研提纲及考试要求.................................109

考研核心笔记....................................109

第6章19世纪20世纪之交欧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117

考研提纲及考试要求.................................117

考研核心笔记....................................117

第7章列宁的哲学思態及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发展..................124

考研提纲及考试要求.................................124

考研核心笔记....................................124

第8章苏联、东欧各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和探索...................131

考研提纲及考试要求................................131

考研核心笔记...................................131

第9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西方的曲折发展.......................140

考研提纲及考试要求................................140

考研核心笔记...................................140

第10章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144

考研提纲及考试要求................................144

考研核心笔记...................................144

第11章毛泽东哲学思想..............................150

考研提纲及考试要求................................150

考研核心笔记...................................150

第12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哲学思想.....................157

考研提纲及考试要求................................157

考研核心笔记...................................157

2024年宝鸡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加试)考研复试复习提纲..............162

《马克思主义哲学》考研复试复习提纲............................162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考研复试复习提纲...........................167

2024年宝鸡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171

《马克思主义哲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之名词解释精编.....................171

《马克思主义哲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之简答题精编.......................177

《马克思主义哲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之论述题精编.......................192

2024年宝鸡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加试)考研复试题库[仿真+强化+冲刺]......212

宝鸡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加试)考研复试五套仿真模拟题...............212

2024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试五套仿真模拟题及详细答案解析(一)...........212

2024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试五套仿真模拟题及详细答案解析(二)...........217

2024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试五套仿真模拟题及详细答案解析(三)...........222

2024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试五套仿真模拟题及详细答案解析(四)...........228

2024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试五套仿真模拟题及详细答案解析(五)...........233

宝鸡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加试)考研复试终极预测五套题...............238

2024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试终极预测五套题及详细答案解析(一)...........238

2024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试终极预测五套题及详细答案解析(二)...........243

2024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试终极预测五套题及详细答案解析(三)...........248

2024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试终极预测五套题及详细答案解析(四)...........253

2024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试终极预测五套题及详细答案解析(五)...........258

宝鸡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加试)考研复试冲刺狂背五套题...............263

2024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试冲刺狂背五套题及详细答案解析(一)...........263

2024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试冲刺狂背五套题及详细答案解析(二)...........269

2024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试冲刺狂背五套题及详细答案解析(三)...........274

2024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试冲刺狂背五套题及详细答案解析(四)...........279

2024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试冲刺狂背五套题及详细答案解析(五)...........284

2024年宝鸡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加试)复试备考信息

宝鸡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加试)考研复试参考书目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编写组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版)(马工程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0年;

②《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编写组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第二版)(马工程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0年。

宝鸡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加试)考研复试招生适用院系

政法学院

2024年宝鸡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加试)考研复试核心笔记

《马克思主义哲学》考研复试核心笔记

第1章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

考研提纲及考试要求

考点:哲学与世界观

考点:世界观与人生观

考点:世界观与方法论

考点:哲学定义

考点:哲学概念

考点:哲学的基本问题

考点: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考研核心笔记

【核心笔记】哲学是理论形态的世界观

1.哲学与世界观

(1)世界观(宇宙观)

定义: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理解世界观的两个要点:

世界观,观者,看也。看什么,观什么呢?看的是“整个世界”,而不是“局部世界”。如果你看世界的时候,看的是“局部世界”,那就不叫世界观了,不叫哲学了,而叫科学。这就在看的范围上把哲学和科学区别开来了。

第二个要点是,“整个世界”最深层次。

看“整个世界”的哪一个层次,看的是“整个世界”最深层次的本质,而不是“整个世界”的表层现象。所谓“根本看法”,就是对“整个世界”最深层次本质的看法。

譬如,哲学家看到一匹马,他一直要将其本质抽象到不能再抽象、不能再概括的高度,才算达到了“根本看法”、“根本观点”,这样的看法、观点才能叫“世界观”,才算是哲学。

从图示可以看到,对作为个别事物的“黑马”,将其本质抽象概括到“动物”,“生物”,“有机物”,

考研复试精品资料还都不叫“根本看法”,只有将其抽象概括到“存在”这一不能再抽象的高度才能叫“根本看法”、“根本观点”。以“存在”为研究对象的学问才能叫“哲学”。

(2)哲学为什么要将万事万物的本质抽象这么高?

首先,这是由哲学自身的性质决定的。哲学的本性就是对宇宙万物作“追本溯源”、“穷究会通”地思考,否则就不是哲学了。

譬如,当我们将“黑马”的本质抽象到“动物”层次,那只能形成“动物学”,而“动物学”是具体科学,不是哲学。

其次,这是由哲学的“爱智慧”性质决定的。哲学是“爱智慧”,那么,什么是“智慧”呢?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承认一切是一,那就是智慧的。”因此,哲学要追寻“智慧”“一”,即万物的本质。

(3)哲学起源于人们对世界的思考(世界观)

哲学上说的世界:

客观世界(即自然界+人类社会)

主观世界(即人的思维)

第一个哲学考察的范围:外部世界

我们生活在世界之中,而地球也是宇宙的极小部分。对于外部世界,人类会产生一种天然的兴趣。因此人类写出了《地心游记》,发明出了飞行器……真正的科学解释则是在1929年提出的宇宙膨胀说,即大爆炸理论。

外部世界可以分为宏观世界、中观世界、微观世界。对于微观世界,我们只能借助于仪器和人脑的假设进行考察。中观世界则是人类主要的科学探讨对象。但哲学对于外部世界的考察方式则与科学的考察方式不同,采取的主要是思考的方式,并着重于考察事实背后的价值和意义。

第二个哲学考察的范围:研究者自身——人类

人类究竟来自于何方?人类的本质、本性是什么?人类将走向何方?

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体现了人对自己的硏究。这种研究在欧洲也有大量体现,比如当时为了解剖尸体而盗墓。近代绘画的逼真感就来自于这种解剖学。

哲学:世界观

(4)一般人的世界观并不等同于哲学

①前者是人们在实践中自发形成的,后者则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由哲学家自觉的建立起来的;

②前者主要是通过人们对具体问题的看法和处理方法表现出来(如小孩被椅子碰了,要打椅子一“万物有灵”,这是他对世界的看法,他的发展中的世界观);后者则是通过哲学的概念体系,以理论的形式出现;

③前者的观点比较零散,甚至往往自相矛盾,后者则总是比较系统、比较完整。

(5)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系统化:构成理论体系的观点、原理、原则需按照一定的逻辑,从始至终不能自相矛盾。

理论化:人们由实践概括出来的关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知识和认识需要经过思索,透过表象,抓住本质,从而转化为自觉的思想,并使之系统化。

所谓理论化、系统化,就是用一系列概念、范畴和系统的逻辑论证而形成的世界观理论体系。

哲学深奥难学主要是因为它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东西。同时哲学亦平凡,因为世界观人人都有。哲学既是深奥的,又是平凡的。

(6)哲学和宗教的区别何在

哲学是研究“世界观”的,这样可以把哲学和科学区别开来,但还不能把哲学和宗教区别开来,因为宗教也涉及“世界观”。

哲学和宗教的区别就在于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就是说“理论化、系统化”这一点,可以把哲学和宗教区别开来。

同时,“理论化、系统化”这一点也能将哲学的一般人所具有的常识性的世界观区分开来。一般来说,世界观人人都有,但并非人人都是哲学家。一般人的世界观是常理性的东西。

(7)哲学何时开始成为系统化的学说?

黑格尔:“哲学之作为科学,是从柏拉图开始,到亚里士多德完成。相较于其他哲学家,他们可以算是人类的老师。”这是因为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开始,哲学开始成为系统化的学说。

(8)什么是哲学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意思是说,哲学知识来源于科学知识,哲学家是通过对具体科学知识进行概括和总结的途径来形成自己对宇宙终极本体的知识和观点的。

就是说哲学作为普遍知识来源于作为特殊的科学知识。

在此,“概括”是指从特殊到普遍(最高的一般),相当于抽象,就是把各门具体科学知识中共同性的东西抽绎出来;

“总结”是指从部分到整体,相当于综合,就是将各门具体科学知识加以辩证综合,形成对世界的整体性图景。

(9)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哲学和具体科学是普遍和特殊、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①哲学研究整个世界的一般规律,具体科学研究局部世界的特殊规律,这是哲学和科学相区别之处。

②哲学和具体科学相互依赖、相互作用.这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表现在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

一方面,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哲学如果离开具体科学,就会丧失其生命力,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被时代所抛弃。

另一方面,具体科学必须以哲学为指导。

为什么具体科学必须以哲学为指导呢?因为“大道理”是管“小道理”的。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曾指出:要研究“中国革命战争的规律”,就必须研究“革命战争的规律”,因为后者相对于前者来说是“大道理”,它指导、规范前者。

当然我们还可以再向上推:要研究“战争的规律”,就得研究“矛盾斗争的规律”,“矛盾斗争规律”就是哲学上“最大的道理”了。

毛泽东后来写了哲学著作《矛盾论》,研究“矛盾斗争的规律”。毛泽东深深懂得“大道理”管“小道理”,即哲学指导具体科学的道理的。

2.世界观与人生观

(1)人生观的四个方面体现

①人的本质

②人的生存方式

③人生目的

④人生价值

(2)三观的地位

世界观为宏观,人生观为中观,价值观为微观。

人的一切思想和认识都出自三观,人的一切言语和行为都来自于三观。因此,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三观清,则人清;三观正,则人正;三观不正,则人难正。

3.世界观与方法论

人们用世界观的观点去指导自己的认识和实践,去观察、分析和处理各种问题,从而世界观也就方法论。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把“改变世界”的问题放在首位的,它必然要求人们把每一个观点都自觉地变成指导实践和认识的方法。

(2)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有区别的

世界观主要解决世界“是什么”问题。“是什么”和“怎么办”是有区别的,从而世界观和方法论井不完全等同。你知道了桌子“是什么”,但不会自然而然地知道“怎么”造桌子,二者之间有个转化过程问题。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世界观和方法又有统一的一面。当我们用世界观理论去观察和解决问题时,它会转化、体现为方法论。用当代著名哲学家冯契先生的话说,这叫“化理论为方法”

(3)世界观和方法论统一的表现

第一,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

同一个哲学原理、理论,如果从理论的静态的角度看,它是一种认识成果,是世界观,如果从应用的动态的角度看,它又是一种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方法论。譬如,“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一哲学原理。这一原理是人认识的成果,是理论,是世界观,而当我们运用这一原理、理论时,它就成为“从运动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了。

第二,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既然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那么我们在学习理解每一个哲学概念、原理和理论时都既要将其看作世界观,又要将其看作方法论,学会化理论为方法的本领。这样我们在哲学中就既能得到境界的提升,又能得到实用工具的掌握。

有同学说,哲学是智慧之学,但我学了哲学似乎并没有变得智慧起来。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没有把世界观转化成方法论,即没有化理论为方法。

在世界观和方法论统一问题上,我们要向邓小平同志学习。

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内容是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从哲学思维方式上看,邓小平是把“是什么”和“怎么样”统一起来,这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相统一的典范。

(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其基本内容是解决了“什么是”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问题,从哲学思维方式上看,习近平也是把“是什么”和“怎么样”统一起来,这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相统一的典范。

4.哲学定义

(1)从界域上,哲学是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世界观。

(2)从内容上,哲学是对普遍的、根本的、规律的问题的研究,是普遍性、根本性、规律性的知识

5.哲学概念

(1)从与世界观的关系看: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从与具体科学知识的关系看:哲学是对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3)从与方法论的关系看: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以上我们从三个方面阐释了什么是哲学问题,其中第一点是从哲学的性质上说明什么是哲学,第二点是从哲学的来源上说明什么是哲学,第三点是从哲学的功能上说明什么是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考研复试核心笔记

第1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和哲学的革命

考研提纲及考试要求

考点: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考点: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理论渊源

考点:青年马克思、恩格斯哲学研究的开端

考点: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考点:对物质利益关系的初步探索

考点:开辟通向历史唯物主义的道路

考点:异化劳动理论及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

考点:历史唯物主义诞生的前夜

考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形成和公开问世

考研核心笔记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广泛参与社会实践,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有了深切的了解,对无产阶级和广大群众的利益和要求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他们在批判地继承西方的哲学传统和其他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科学总结社会实践,发现了时代的根本问题及其解决方式,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哲学的革命,为无产阶级争取自由解放的斗争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核心笔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1)19世纪上半叶的欧洲,正经历一场空前的社会变革,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大机器生产得到迅速发展,形成了世界范围的交往关系;生产的发展推动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进步,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但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凸显,经济危机频频发生,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社会矛盾日益突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生活艰难困苦;资产阶级为开辟世界市场,用血与火开路,到处建立殖民地,使民族国家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等等。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重要社会背景。

(2)1844年6月,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发动起义,鲜明地提出了消灭私有制的口号,包含着对无产阶级本质的自觉意识的因素,马克思称赞德国无产阶级是“欧洲无产阶级的理论家”。上述革命斗争充分表明,无产阶级已经逐步由自在阶级变为自为阶级,是一个与先进生产力相联系、代表历史发展方向、能够团结带领群众争取自身和全人类解放的革命阶级。

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理论渊源

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继承了悠久的西方哲学传统,广泛吸纳了其他思想文化的优秀成果,其中主要包括古希腊哲学,近代欧洲唯理论和经验论哲学,德国古典哲学以及青年黑格尔派的思想,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时期(1815—1830)历史学家的观点以及空想社会主义等。虽然这些理论都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它们在不同程度上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和新兴资产阶级的需要以及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需要,蕴涵着许多合理的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材料和理论渊源。

(1)德国古典哲学

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康德(1724—1804)、费希特(1762—1814)、谢林(1775—1854)、黑格尔(1770—1831)和费尔巴哈(1804—1872)等。

考研复试精品资料(2)青年黑格尔派

黑格尔去世后形成的青年黑格尔派,起初进行的是思想解放运动。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打击了宗教神学。施特劳斯(1808—1874)提出,《福音书》的记载大都是不可靠的,是人们无意识形成的神话和传说;布鲁诺·鲍威尔认为,这些记载是人们故意的编造。青年黑格尔派还吸取法国资产阶级的启蒙思想,攻击普鲁士基督教国家,主张建立资产阶级的理性国家。契希考夫斯基主张由理论转向实践,建立面向未来的行动的哲学;赫斯受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响,主张行动的哲学。

(3)空想社会主义

圣西门认为,法国大革命后建立的资本主义制度是奴役人的制度,并未使人获得自由解放,他把理性作为人的自然本性,认为要按照理性重新组织社会,建立人人平等的实业制度,从而保证每个人能力的自由发展。傅立叶把人类历史划分为蒙昧社会、宗法社会、野蛮社会、文明社会和协作社会等,认为现代工商业在创造大量财富的同时,又造成盲目无序的竞争、多数人的贫困以及摧残人的固定分工,而未来的协作社会将协调人们的各种情欲、需要和工作,实现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的统一、劳动和享乐的统一,但在他所描绘的未来理想制度中仍然保留着私有制。欧文认为,英国的工业革命虽然使生产迅速发展,但很多人食不果腹、愚昧无知,人们只是追求物质财富,忽视自己身心的健康发展;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消灭私有制,建立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和谐公社”,实行普遍的理性教育。

【核心笔记】马克思、恩格斯世界观的转变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马克思、恩格斯世界观转变的结果。他们经历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过程。

1.青年马克思、恩格斯哲学研究的开端

(1)1818年5月5日,卡尔·马克思出生于特里尔市,其父亲是当地法律界有名望的律师。马克思是在自由的思想氛围中成长的。他在中学毕业论文中,就把人类的幸福和自身的完美作为选择职业的志向。他说:“人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自己才能达到完美。”

(2)1837年11月,马克思在柏林大学学习期间写给父亲的信中说,“我必须攻读法学,而且首先渴望专攻哲学。这两门学科紧密地交织在一起”。他想写一部法的形而上学的著作,为此,他研究了康德和费希特哲学,但因无法克服理想和现实的矛盾而中途放弃了写作。他还写了一篇对话,对自然科学、历史和谢林哲学作了研究。这篇对话促使他研究黑格尔哲学,“从头到尾读了黑格尔的著作,也读了他大部分弟子的著作”,并结识了青年黑格尔派的布鲁诺·鲍威尔、科本(1808—1863)等人,参加了他们的“博士俱乐部”的活动。

(3)1820年11月28日,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出生于巴门市一个棉纺厂主家庭。他中学未毕业就被父亲安排学习经商。在不来梅学习商业知识期间,他受到青年黑格尔主义者施特劳斯《耶稣传》反宗教思想的影响,开始研究黑格尔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的《历史哲学》,认识到了历史向着自由发展的必然趋势。他在柏林服兵役期间,旁听了柏林大学的哲学课程,受到青年黑格尔派自我意识哲学的影响,发表了3篇批判谢林启示哲学的论文。

(4)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刚开始进行哲学研究时,就表现出了追求自由的哲学精神和革命民主主义的倾向。

2.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1)1841年9月至12月,马克思参加了《莱茵报》的筹办工作,1842年5月开始为《莱茵报》撰稿,同年10月担任该报编辑。在此时期,他深入研究社会现实问题,初步形成了关心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思想、致力于研究时代问题的哲学观,表达了力图变革社会政治制度、实现人民自由的愿望。

(2)马克思批判了脱离人民现实生活的旧哲学,认为旧哲学家将自己封闭起来,进行宁静孤寂的研究,热衷于构造抽象的哲学体系,这在旧德国哲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就像一个巫师,煞有介事地念着咒语,谁也不懂得他在念叨什么”。他主张哲学应该走出书斋,从“爱好宁静孤寂,追求体系的完满”转向考察人们的现实生活,使哲学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他强调,“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

考研复试精品资料的精华”,哲学要植根于人民的现实生活,对人民的最美好、最珍贵、最隐蔽的精髓进行汇集、提炼和升华,哲学家“是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人民的产物”。在他看来,真正的哲学在人类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3.对物质利益关系的初步探索

(1)在《莱茵报》工作时期,马克思主要围绕反对书报检查令、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以及摩泽尔河地区的贫困等问题进行了研究,这使得他更加深入现实生活之中,为他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转变提供了动力。

(2)1841年12月,普鲁士政府颁布了新的书报检查令,以自由主义的伪装反对新闻出版自由。马克思揭露了其反动实质,认为应当使新闻出版有权成为一个不受外在力量控制的相对独立的公共舆论领域,按照人类精神的自由原则发展。自由报刊是介于管理机构和被管理者之间的中介,一方面,它属于政治的因素、公共的生活,但又同官方的因素保持距离;另一方面,它也属于市民的因素、民间的组织,但又同市民的私人利益保持距离。它把私人利益之间的矛盾转变为公开讨论的问题,用公共舆论的方式维护国家的普遍利益,改变管理机构和被管理者的主从关系,形成双方平等地相互批评的格局。自由报刊是人民的报刊,是公众参与政治生活、行使政治权利的重要场所。书报检查令反对新闻出版自由,也就是否认报刊有讨论公共事务的权利,堵塞人民参与政治生活的渠道。

(3)在1842年12月底至1843年1月中旬写的《摩泽尔记者的辩护》一文中,马克思考察了摩泽尔河沿岸地区的贫困问题,分析了广大种植葡萄的农民利益受到损害、陷入贫困状态的事实,揭露了普鲁士政治制度的“官僚本质”。他试图采取客观分析的方法,揭示国家的客观本性、客观关系,认为这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本质的关系就是贫困与官僚机构的关系,脱离人民的官僚机构是造成广大种植葡萄的农民陷入贫困境地的主要原因。贫困的蔓延威胁到葡萄种植业经营者,使其私人利益朝不保夕,于是他们也起来反对官僚政治。

4.开辟通向历史唯物主义的道路

《莱茵报》被普鲁士当局查封后,马克思“从社会舞台退回书房”,进行理论探索,他的研究成果首先在大约写于1843年3月中至9月底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得到系统阐发。他在1844年2月发表于《德法年鉴》上的《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表明,他已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1842年11月,恩格斯离开德国前往英国曼彻斯特,英国的社会现实和工人运动使他的哲学思想和政治立场都发生了显著变化,推动着他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转变。这主要体现在恩格斯的《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和关于英国状况的一组文章中。

(1)市民社会是国家的基础

黑格尔建立了一个包罗万象的哲学体系,他的法哲学被囊括于这一体系之中。黑格尔的国家观考察了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的关系,认为市民社会是私人活动的领域,它由追求私人利益的活动和以私有财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组织构成。在黑格尔看来,作为普遍观念的国家决定家庭和市民社会,家庭和市民社会不过是国家观念分化出的两个环节。马克思批判指出,家庭和市民社会是国家的基础。黑格尔虽然看到了市民社会的私人利益冲突,但他把国家作为普遍利益的代表,作为超越私人利益矛盾、实现人人自由的保障。马克思把市民社会作为国家的基础,揭露了国家只是表面代表普遍利益的虚假性。

(2)超越政治解放,实现人的解放

青年黑格尔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布鲁诺·鲍威尔认为,犹太教具有狭隘的犹太民族性,犹太人没有获得自由的能力。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中批判了这一观点,区分了政治解放和人的解放,把人的解放作为奋斗的目标。马克思认为,政治解放是指反对封建的基督教国家的资产阶级政治革命,是世俗的资产阶级国家的建立,是市民社会从原来一体化的国家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存在。人的解放则是要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消灭个人的宗教信仰和金钱崇拜,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针对鲍威尔对政治国家的崇拜,马克思认为,政治解放确实是一个历史进步,但是如果把政治解放当做人的解放,就把世俗的政治国家理想化了,这同信仰基督教有某种相似之处。只有变革市民社会,废除私有财产,克服对异己的力量———宗教和国家的迷信,才能实现人的解放。

(3)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①马克思论述了宗教的性质和作用,认为宗教既是对颠倒了的世界(国家、社会)的反映,又是对这个世界的抗议。宗教里的苦难是劳苦民众的现实生活苦难的观念表现,但是宗教对人们又具有精神麻痹的作用,它使人们只是在幻想中摆脱苦难,而放弃改变自身生存状况的现实斗争,不可能使人们过上真正的幸福生活。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讲,“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宗教有其存在的世俗基础,正是由于国家和社会是颠倒的世界,才产生了宗教这种颠倒的世界意识。在这里,马克思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局限于宗教批判的做法,认为当前的根本任务是改变宗教赖以存在的世俗基础,由对天国的批判转向对世俗的国家和社会的批判。

②德国集新旧制度缺陷之大成,它既有封建旧制度野蛮的缺陷,又有资本主义文明的缺陷。因此,只能通过全面的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德国人才能得到解放。马克思指出,德国的资产阶级难以承担这一任务,它刚刚开始同封建贵族进行斗争,就卷入了无产阶级反对它的斗争。只有无产阶级才能担负起这一任务。无产阶级形成于市民社会,但由于没有财产,又被剥夺了作为市民社会成员的资格和权利。这种社会地位决定了无产阶级能够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改变国家和市民社会的革命,实现人的解放。

③马克思清醒地认识到,仅有革命的理论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群众的革命要求。“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在这里,马克思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利益对立,把无产阶级作为实现人的解放的主体,把自己的哲学作为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

(4)批判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大纲

①由于恩格斯比马克思更早离开学校,因而也更早接触社会经济关系和经济问题。特别是他到了英国后,新的社会环境促进了他思想的发展和转变,进而把研究的重心转向政治经济学,这是促使他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转变的重要原因之一。

②恩格斯认为,经济学内部存在着从重商主义到重农主义再到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对立,即使在一个经济学体系中,也存在着各种范畴的对立,如资本和劳动、价值和价格、供给和需求、竞争和垄断、生产和分配的对立等。这些理论对立都源于私有制,是私有制造成的“反常的分裂”事实的反映。现代私有制必然造成劳动和资本的分离,必然引发竞争,竞争又会导致垄断。“竞争贯穿在我们的全部生活关系中,造成了人们今日所处的相互奴役状况。”只有消灭私有制,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和人与人的和解。恩格斯还强调了劳动的重要性,指出,“劳动是生产的主要要素,是‘财富的源泉’,是人的自由活动,但很少受到经济学家的重视”。

③恩格斯指出,英国古典经济学是自私自利的学说,在它看来,每个人都把自由竞争、追求自身利益作为目的。它采用纯经验主义和纯客观主义的方法揭示私有制社会的经济规律,然而,私有制社会的经济是存在矛盾的,对其进行的经济分析必然会得出与其前提相悖的结论。于是,它就用诡辩和伪善的方式掩盖矛盾,用仁爱的伪装掩饰私有制的反人性。不过,这时的恩格斯还未区分古典经济学和庸俗经济学,对李嘉图的经济学评价较低。

(5)批判卡莱尔泛神论的历史观

①卡莱尔(1795—1881)通过对12世纪和19世纪初英国状况的比较认为,现代社会的各种弊端都源于宗教信仰的缺失,经过宗教批判运动,人们已不能回到信仰人格神的时代,但人总要有所信仰。卡莱尔试图用带有一定理性色彩的神代替感性形象的人格化的神。

②恩格斯指出,我们并不否认历史的启示,我们比以往任何哲学派别都更重视历史。但是,历史不是神创造的,而是人的活动的历史。“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离开从事现实活动的人,就谈不上历史。“历史不是‘神’的启示,而是人的启示,并且只能是人的启示。”至于神则是人的“不发达意识”对自己本质模糊、歪曲的反映。

(6)18世纪的英国状况

恩格斯指出,18世纪是革命的世纪,英国、法国、德国都进行了革命。由于每个国家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别,这些国家的革命各不相同:英国进行的是社会革命、工业革命;法国进行的是政治革命,将自由平等的政治理想变为现实;德国革命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创立。其中,英国的工业革命是最深刻、广泛的革命。恩格斯研究了英国工业革命的起因、过程、结果及其深远影响。

2024年宝鸡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加试)考研复试复习提纲

《马克思主义哲学》考研复试复习提纲

2024年宝鸡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马克思主义哲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之名词解释精编

1.矛盾的斗争性

【答案】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矛盾的斗争性是一个具有广泛含义的哲学范畴,具有无限多样的表现形式,既包括矛盾双方的激烈冲突,也包括矛盾双方的区别和差异。

2.矛盾

【答案】是指事物内部两方面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也就是事物内部两方面之间既相互排斥又相互联系的关系。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3.价值关系

【答案】是指外界物所具有的满足人的需要的特性和功能。这里“外界物”是客体,“人”则是主体。

4.生产方式

【答案】指的是劳动者和劳动资料即生产资料相结合的特殊方法和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方式中的生产力体现着人们改造自然的现实的物质力量,实现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并取得物质成果;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中发生的“物质的社会关系”,实现的是人与人之间活动的互换,其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了生产方式,并使自然界的一部分转化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使生物的人上升成为社会的人。生产方式构成了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并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5.感性认识

【答案】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们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感性认识的特点是直接性和形象性。

6.空间

【答案】是指运动的物质的广延性,表示物体彼此之间的并存关系和分离状态,表示物体的体积、形态、位置和排列次序等等特性。日常所说的“位置”、“场所”、“距离”、“体积”、“角度”这些词,表示的就是空间形式或空间关系。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即任何物体都有长、宽、高三个方向。现实的空间,都是三维空间。

7.人的全面发展

【答案】是人的发展的最理想的境界。就个人而言,是指德、智、体、美、劳和谐完整的发展,是指个人潜力和智能的最大限度的发挥,是指个人需要的全面丰富和满足,是指人的本质真正的实现。

8.客观真理(或真理的客观性)

【答案】真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但真理是有客观性的,因而称之为“客观真理”。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第一,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中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第二,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9.二元论

【答案】是一种在世界本原问题上摇摆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二者之间的哲学世界观学说。它否认世界的统一性,把物质和意识绝对对立起来,认为它们是两个相互平行的实体,是世界的两个各自独立的本原。为了把物质和意识两个独立本原结合起来,二元论往往最终倒向神学和唯心主义。

10.人生理想

【答案】是人为自己设定的并为之奋斗的高尚的、长远的目标。是人所憧憬、向往的美好愿望。其内容非常丰富,也可分为许多层次,如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社会理想等。理想总带有幻想和未来的成分,但它的根基是现实生活,是现实的社会实践。

11.质量互变规律

【答案】世界上任何事物的运动、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事物的运动、发展是在一定质变的基础上进行的,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引起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事物的运动发展就是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的过程。事物的量变过程表现了事物运动发展的连续性,质变过程表现了事物运动发展的非连续性。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的过程体现了事物运动发展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

12.生产方式

【答案】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特定的生产力和特定的生产关系的统一。

13.个体意识

【答案】即社会成员的个人意识,它是社会成员个人的社会经历和社会地位在自身头脑中的反映。不同个人的个体意识千差万别,各具特点,具有丰富多样的个性。

14.矛盾的主要方面

【答案】不仅同一事物中的各个矛盾是不平衡的,而且同一矛盾双方的力量也是不平衡的,其中居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15.价值

【答案】就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所具有的用途和积极作用。客体所具有的用途作用,是客体自身的属性,它构成价值的基础;主体需要的满足则是构成价值的主观条件。

16.人生态度

【答案】是指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是积极进取、努力向上、有所作为,还是消极颓废、庸庸碌碌、无所作为。

17.共产主义

【答案】是无产阶级的事业。共产主义作为一种理论即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同空想主义相对立的;作为一种社会制度,是人们最理想的社会制度,是同资本主义制度对立的;作为一种运动,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实践。共产主义不仅要解放无产阶级,而且要解放全人类。

18.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答案】是指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被社会存在所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它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并不总是保持着一致和平衡。

19.生产力

【答案】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

20.真相

【答案】与事物的本质一致的现象,通常叫做真象。

考研复试精品资料21.人生理想

【答案】是人为自己设定的并为之奋斗的高尚的、长远的目标。是人所憧憬、向往的美好愿望。其内容非常丰富,也可分为许多层次,如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社会理想等。理想总带有幻想和未来的成分,但它的根基是现实生活,是现实的社会实践。

22.“实事求是”

【答案】毛泽东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经过毛泽东改造发展之后,“实事求是”上升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范畴,成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

23.系统方法

【答案】就是对系统的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综合考察,并在动态中协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使要素的功能和目标服从系统整体的最优目标。整体性原则是系统方法的基本出发点,最优化是系统方法的目的。

24.人生态度

【答案】是指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是积极进取、努力向上、有所作为.还是消极颓废、庸庸碌碌、无所作为。

25.认识的主体

【答案】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具有自然性、意识性、社会性和实践性,其本质属性是社会性和实践性。认识的主体包括个人主体、集团主体和类主体三种形式。

26.实践标准的绝对性、确定性

【答案】指的是,第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们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只能通过社会实践来检验,此外再没有别的标准。第二,无限发展着的实践对人们的一切认识都能作出确定的检验,即使是今天的实践不能完全证实或驳倒的认识,最终将被以后的实践所证实或驳倒。从这两方面的意义上说,实践标准是确定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

27.“绝对时空”

【答案】是英国科学家牛顿提出的一种形而上学时空观,其特点是将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截然割裂开来,认为是时间是和物质运动无关的绝对均匀流逝的纯粹的持续性;空间是和物质运动相脱离的绝对空虚的框框,虽然物质充塞其中,但它本身却是不变的。现代科学的发展,特别是非欧几里得几何和相对论的提出,证明了这种“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是不存在的,证明时间和空间随着物质运动的变化而具有多种特性。

28.社会进步的标准

【答案】因为社会进步是全面的,所以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不可能是单一的,而应该是综合的。既有经济的、政治的,又有道德的、文化的等等。在这综合的众多的标准中,有一个根本的、也是最高的标准,这就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9.社会改革的普遍性

【答案】是指社会改革不仅存在于社会丰义社会中,而且存在于有史以来的各种社会制度中。

30.感觉

【答案】是对事物的个别特征(如颜色、形状、声音等)的反映。感觉是感性认识的起点,也是整个认的起点。

31.思想体系

【答案】是社会意识的高级层次,亦称社会意识形式,它以相对稳定的形式反映社会存在,具有系统化、抽象化的特性。各种思想体系由于对经济基础的关系不同和反映社会存在的方式不同,又可以分为意识形态范围的思想体系和非意识形态范围的思想体系两类。

32.社会革命

【答案】是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是指夺取政权的斗争,革命的首要的基本的标志是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里转移到革命的进步的阶级手里。

33.社会发展

【答案】通常是指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生产力的发展,也就是说,偏重于社会物质文明的进步。

34.解放思想

【答案】就是要从那种落后的传统观念和僵化的教条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邓小平指出:“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35.共产主义

【答案】是无产阶级的事业。共产主义作为一种理论即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同空想主义相对立的;作为一种社会制度,是人们最理想的社会制度,是同资本主义制度对立的;作为一种运动,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实践。共产主义不仅要解放无产阶级,而且要解放全人类。

36.社会结构

【答案】就是指组成人类社会的要素及其联系和关系。

37.个人的社会价值

【答案】是个人与社会、他人的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指个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为满足社会或他人物质的、精神的需要所作出的贡献和承担的责任。

38.人生目的

【答案】是指人在一生中所追求并努力使之实现的某种目标和对象。

39.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

【答案】作为社会历史观范畴,前者是指人们对社会历史的必然性尚未认识和掌握,因而人的活动和行为不得不受这种盲目力量的支配和奴役的状态;后者是指人们认识和掌握了社会历史的必然性和规律,使自己成了自然界和社会的主人,从自然界和社会领域的盲目力量的支配和奴役下解放出来,从而能自觉地创造自己的历史的这样一种状态。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

40.不可知论

【答案】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或不可完全认识的。不可知论并不直接否认主体之外的客观世界,但它回避世界就其本质而言是物质还是精神的问题。如英国哲学家休谟认为,人知道的只是自己的感觉,至于感觉之外是否存在客观世界,感觉能否正确反映客观世界等问题,都是不可能知道的。德国哲学家康德承认有客观世界即“自在之物”存在,它引起人们的感觉,人只能认识“自在之物”引起的感觉,不能认识“自在之物”本身。

41.社会改革的特殊性

【答案】是指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与阶级社会的改革相比较,具有根本不同性质和特点。

2024年宝鸡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加试)考研复试题库[仿真+强化+冲刺]

宝鸡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加试)考研复试五套仿真模拟题

2024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试五套仿真模拟题及详细答案解析(一)

一、名词解释

1.否定之否定规律

【答案】事物的发展都是通过否定实现的,辩证的否定不是一次完成的。事物的发展经过两次辩证的否定,由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再到否定之否定阶段,从而使事物的发展表现为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过程。这就是否定之否定规律。

2.人民群众

【答案】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范畴绝大多数成员的总和。这一范畴既有量的规定性,又有质的规定性。从量的规定性来看,人民群众是社会成员的大多数;从质的规定性来看,人民群众是指一切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社会力量。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容。

3.交往形式

【答案】是指交往的内容和交往的方式。人们根据交往内容和交往方式的不同,把交往划分为各种不同的形式。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是两种最基本的交往形式。

4.量变

【答案】是指事物量的规定性的变化,即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它是事物在原有质的基础上、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在量变过程中,事物处于相对静止、相对稳定状态。量变一般是不显著的、逐渐的、连续性的变化,因而也叫渐变、渐进或进化。

5.社会结构

【答案】就是指组成人类社会的要素及其联系和关系。

6.矛盾的主要方面

【答案】不仅同一事物中的各个矛盾是不平衡的,而且同一矛盾双方的力量也是不平衡的,其中居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7.个体意识

【答案】即社会成员的个人意识,它是社会成员个人的社会经历和社会地位在自身头脑中的反映。不同个人的个体意识千差万别,各具特点,具有丰富多样的个性。

8.价值尺度

【答案】是指作为社会主体的人从自身的利益和需要出发对社会客体进行选择时所参照的标准。

二、简答题

9.简述认识与实践的相互关系。

【答案】(1)实践决定认识,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因为,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实践是主体和客体相五联结、相互作用的中介、桥梁;一切真知,归根到底都来源于实践,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是“源”和“流”的关系。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因为实践的发展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及解决新课题的经验材料,推动人们从事新学科的探索,形成新的

考研复试精品资料理论;实践给人们认识事物不断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推动着人类认识不断向深度和广度拓展。实践不断锻炼和提高人们的思维能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其主要表现为认识和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①理论提供对客现事物的规律性认识,指导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按规律办事。②认识可以为实践活动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计划、方案、步驟,对实践活动作出科学预见;③认识还可以对自身的活动进行自我调控,起组织和动员作用。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具有两重性,正确的认识和理论对实践起积极的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和理论对实践起消极的阻碍作用。另外理论对实践反作用的大小、深度、广度,有量上的区别。

10.简述生产关系的内涵及其构成因素。

【答案】(1)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关系。

(2)生产关系结构亦称经济结构,其构成因素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和产品的分配方式。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资料与人的结合形式,实质是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并以此为标准,将生产关系划分为公有制和私有制两种基本类型。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不同,相互间就形成了不同的关系。分配方式是指生产的产品的分配形式。所有制形式不同,产品的分配形式也不同。这三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基础,它决定了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其他两个方面,即它是区分社会经济结构、经济形态的基本标志,决定了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并进一步决定了产品的分配形式。

11.简述认识的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

【答案】认识的主体与客体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两者各有自己特定的含义,彼此又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认识关系。即主体与客体之间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没有这种关系,它们就不成其为认识的主体与客体。第二,实践关系。即主体与客体之间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这是最基本的关系,它是认识关系的基础。第三,价值关系。即客体对主体的利益关系。人是为了改造外界对象才去认识外界事物的,而人之所以去改造外界对象,又是以满足自身的需要为目的。

12.简述唯物主义产生的根源。

【答案】(1)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们只有首先承认外部世界的客观存在,生产才得以进行,而且正是在生产的过程中,体会到周围的自然事物都有其固有的规律,因而有面向自然界的客观态度。这些唯物主义的萌芽,经过思想家们的理论概括,发展成为唯物主义哲学,这是唯物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

(2)人们的认识过程,是在实践中产生的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对立统一过程。如果人们的认识沿着理论与实践、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路线前进,就会获得正确的认识,这种正确的认识使人们意识到周围世界是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志而客观存在的。哲学家把人们的这种意识从理论上肯定下来,就成了唯物主义哲学家。这些唯物主义者,如果适应社会的需要,不断总结和概括实践经验,吸收科学发展的成果,就能推动唯物主义的发展。这是唯物主义形成和发展的认识论根源。

(3)一般说来,历史上的新兴阶级、进步阶级或集团,由于其切身利益程度不同地与历史前进方向相一致,因而敢于面对现实,在哲学上倾向于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哲学在直接或间接为这些阶级或集团服务的过程中,会得到它们的支持和拥护。这是唯物主义得以产生和发展的阶级根源。

13.简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

【答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则是直观的消极的反映论。

(1)旧唯物主义离开社会实践来理解人和人的活动,看不到人的社会性。

看不到主体对客体的能动作用,把人的认识看作像动物一样,是直观的、消极的、被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把实践引入认识论,正确全面地解决了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主体和客体既是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更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2)旧唯物主义由于缺乏实践观点,也就不能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它不懂得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的辩证发展过程,而把人的认识看作是一次完成、一成不变的东西。马克思主义把辩证法贯穿于认识论,从而揭示了认识和实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等一系列辩证关系,科学阐明了认识是充满矛盾运动的辩证过程。

14.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和解决环境问题?

【答案】当代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使我们认识到,人类必须以一种全面的态度对待和支配自然界,即对人类支配自然的强大能力进行全面的理解,以科学、道德、审美三者统一的全面尺度对自然界进行全面的利用和支配,而不要片面地强化人类对自然界的攫取,使自然界满目疮痍。

面对当代严重的环境问题,盲目乐观和消极悲观的态度都是不可取的。持盲目乐观态度的人,违背自然界的发展规律,一味追求眼前的物质利益,一方面贪婪地向大自然索取资源,另一方面又肆无忌惮地向大自然抛洒废物。其结果必然导致人类支配自然的力量像马脱缰一样失去控制,造成生态环境的崩溃。持消极悲观态度的人认为,要保持生态环境的平衡,就必须扼杀科学技术进步,停止发展生产,“返璞归真回到原始状态去”,重过古代田园般的生活。这种非历史主义的态度,必然导致历史的大倒退。

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把发展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和保护生态环境有机地统一起来,把人类生活需要的内在尺度与生态环境规律的外在尺度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人类利用自然的科学性与道德性,既不要像古代那样作自然界的奴隶,也不要像工业革命以来那样作自然界的敌人,而应该做自然界的朋友,爱护自然,培育自然,建立起人与自然界的全面和谐的关系,以利于我们星球的繁荣和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15.简述科学对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

【答案】科学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杠杆,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讲主要表现为:

(1)科学是社会文明的重要内容。科学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在科学的推动下人类经历了衣业文明、工业文明,并进入了信息文明的时代,并使人类成为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主人。

(2)科学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虽然生产是科学产生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但科学一经产生后,又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正是在科学的推动下,人类社会的生产经历了手工工业、机器大生产和电子自动化生产的发展过程。

(3)科学是社会管理科学化和高效化的重要保证。科学可以为社会管理的科学化、预测和决策的科学化,提供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手段。

(4)科学是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巨大杠杆。科学在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还实际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关系、社会关系、生活方式,推动着社会的变革和社会的进步。

三、论述题

16.运用认识辩证运动的原理,说明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的意义。

【答案】(1)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和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综合起来就是辩证运动的全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使认识由低级到高级发展,这就是认识运动的总规律。

(2)认识辩证运动原理是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群众路线是一致的。①在认识过程中,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也就是从群众中来的过程,就是深入群众,把群众的经验、智慧、意见和要求集中起来,经过整理、研究,形成领导意见、政策的过程。②在认识过程中,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也就是到群众中去的过程,就是将领导的意见、政策在群众中宣传,指导群众的实践,在实践中检验、修正和发展这些意见、政策的过程。③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无限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不断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从而使领导的意见越来越完善,且随着群众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17.怎样理解江泽民同志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论述?

【答案】江泽民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论述,一方面继承了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思想,另一方面又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其发展和创新主要表现在:

第一,阐明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根本价值目标的思想。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比以往党的任何文件都更为突出、更为鲜明地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不仅强调了共产主义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而且强调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中,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第二,阐明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既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要向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发展转化的思想。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创新和重要实践。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虽然为人的全面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否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目标,是理论上没有解决的重大问题。目前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经济、政治、文化各个方面都还相对落后;在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上,人们还刚刚从贫困状态进人小康阶段。在这种情况下提出人的全面发展目标,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思想境界和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思想。

第三,阐明了在我国现阶段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条件,即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立丰富和谐的社会关系;同时要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与和谐发展;突出了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良性发展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大作用。这使人的全面发展建立在了全面而可靠的基础之上。

第四,强调了建设学习型社会和人们通过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来不断完善自我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18.中国古代思想家管仲说过“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试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辩证关系的原理来评析这种观点。

【答案】(1)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它强调了物质生活对精神生活的基础性作用。它说明精神文明是以物质文明为基础的。

(2)不过,有了一定的物质文明,并不意味着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与它相适应的精神文明,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而且精神文明发展的程度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水乎也不一定总是平衡的。

(3)在当前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虽然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提高了,物质生活资料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状况大有改善,但也出现了道德滑坡、某些丑恶行为滋生蔓延的现象。这里原因是复杂的。所以要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搞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十分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

19.如何正确地认识人性?

【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人性必须从现实的人出发,而不是像以前的思想家那样,总是从抽象的人、从他们所设想的、所想象的人出发。

所谓现实的人是指在一定生产关系中从事物质生产的个人。从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从人总是现实的、具体的人出发,不难发现,人的最根本的特性是人的社会性。人有自然性和社会属性。所谓自然属性是指人的肉体存在及其特性;所谓社会属性是指在实践活动中人与人之间发生的各种关系。自然属性是人存在的基础,但从根本上讲,人之所以是人,不在于人的自然属性,而在于人的社会属性。人的本质不是由人的自然属性决定的,而是由人的社会属性决定的。就是说,一个人是什么样的,具有什么样的本质、品性,从根本上说,不取决于人的机体状况,而取决于人的社会关系。因此,考察人及人的本质决不能脱离人的社会性。离开了人的社会联系就没有人的存在,就没有现实的、具体的人。

人的社会性在阶级社会中突出地表现为人的阶级性。人的阶级性是指每个人总是隶属于一定的阶级,总是一定经济关系和物质利益的承担者。在阶级社会中,人并不是作为纯粹的个人而存在,而是作为某一阶级的成员、一分子处于各种社会关系中的。阶级关系的本质是物质利益关系,它决定着人们的生活状况,人们的思想状况不过是人的阶级关系的反映,它被阶级关系所决定,受阶级关系所支配。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在阶级社会中只有带阶级性的人性,而不存在“超阶级”的人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人的阶级性,强调只有带阶级性的人性,但并不因此而否认人的个性,并不否认属于同一个阶级的人都是各有个性的人。这是因为每个人除受阶级关系决定外,还受其他关系和成长环境的影响。我们说在阶级社会中,现实的人的社会性突出地表现为人的阶级性,并不是说带有阶级性的个人

考研云平台

本文TAG:

网站分类
最近发表
标签列表
考研云平台